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茂名电白漫长的海岸线上,咸腥的海风不仅滋养了世代渔民的生计,更孕育出敢闯敢拼的商业血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谙“靠海吃海”的智慧,而电白区海产品干果商会会长、茂名市澳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观兴,正是这份海洋馈赠的当代接棒人。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进口海参走进酒肆与家庭,电白人敏锐捕捉商机,一路深耕,将进口海参产业做大做强。陈观兴2009年踏入商海,2014年正式接班,这位“企二代”用十六年的深耕,书写着属于电白海产品人的奋斗故事。而他所承接的,不仅是父辈“向海而生”的生存哲学,更是电白海产品人代代相传的坚守与求新。
陈观兴每天的工作很规律。他固定时间会去电白的工厂里转转。工厂主要泡发进口的海参和鱼胶。他看工人们手工挑拣鱼胶,检查每个箱子里的海参泡发程度。因为这东西很靠经验,机器看不出火候,全靠老师傅的手感和眼睛来判断。看完生产,他便回到办公室,开始处理邮件、接听国际长途,将来自世界不同海域的食材,稳妥送到国内客户的餐桌上。
他与海的缘分,早在童年就已结下。“我从小就坐着父亲的摩托车到电白海参街玩。”陈观兴回忆道。他的成长轨迹,与电白海产品行业的发展几乎同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涌来,电白人从海上寻得商机,通过香港等地进口野生海参,逐渐在电白高地街道形成集散市场。“父辈那一代人是真正的开拓者,他们从零开始,硬是把这门生意做了起来。”
尽管父亲一度希望他成为公务员,但童年耳濡目染的商业氛围,早就在他心中埋下了从商的种子。“从商自由度更高,更适合我的性子。”为了这份初心,陈观兴早早就规划好了自己的成长路径。他研究生时远赴英国攻读国际贸易专业,强化英语口语与国际视野;课余跟着家人跑遍全球产地,学习辨别海参品质、洽谈合作。从理论到实战,他一步步掌握生意经。
2009年,陈观兴毕业回国。但他没有直接“坐享其成”接手家里生意,而是选择独自出发,去寻找货源、开拓客户。他在电子商务平台国际版阿里巴巴上投放野生海参收购广告,每天筛选各种各样的邮件,在国外网站上逐个比对资源。“第一次独立谈业务去了马尔代夫,自己找客户、‘飞’到当地验货,心里既紧张又兴奋。”他回忆道。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虽然合作方如今已不再往来,但那笔订单给了他极大的信心。直至今日,马尔代夫仍是他重要的货源地之一。“早年每个月都去,走在路上,当地渔民都能叫出我的名字。”
商路并非坦途。陈观兴的全球采购之路,始终伴随着风险与挑战。“在国外找合作伙伴,人对了,生意就成了一半。”这是他用教训换来的心得。早年资讯不畅,国内外信息差让海参生意成了“蓝海”,也引来了不少骗子。“对方故事讲得天花乱坠,说‘先打款就给你安排好货’,结果钱花光了,货影子都没见着。”最大一次损失达五六十万元,“两头空”的滋味让他至今警醒。
为了规避风险,他逐渐总结出一套方法:一靠多沟通,从表述、为人处事等方面辨别是否值得合作;二要控制风险成本,前期不投过多资金;三则是坚持当地考验查证,“每一批货都会‘飞’过去验货。”那些年,他一年大半时间在全球奔波,或在印度尼西亚的海岛监工加工,或在南太平洋偏远岛国的渔村验收海参,甚至亲自上手处理原料……“国外条件差,住宿差、饮食不习惯是小事,文化冲突、语言障碍甚至加工厂所在的偏远岛屿上突发状况,那才磨人。”他轻描淡写地回忆,“但年轻嘛,吃点苦不算得上什么。”
正是这份韧劲,让他在2014年正式接手家里生意后,实现了“青出于蓝”的跨越。父辈的生意多以进口转手贸易为主,而陈观兴不仅将产地从马尔代夫、印尼、越南扩展到斯里兰卡,所罗门群岛,南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更回乡建起上千平方米的工厂,从“倒手买卖”转向“产销一体”,直接对接电白本地餐饮与批发商业市场。“父亲那代人打下了基础,我们这代要把盘子做大,还要扎得更深。”
海参这门生意,藏着太多“海洋的秘密”。“海参没有‘鲜货’概念,捕捞后必须立即加工,否则很快溶化掉。”陈观兴解释道。从捕捞到变成干参,需经历活参去脏、清洗、预煮、晾晒等多道工序,整一个流程至少一个月,天气不好还得靠设备烘干。
因此,他必须在各个产地国设立简易加工厂,以保证原料能在最短时间之内获得初步处理。而休渔期的不确定性,更让这门生意充满挑战。“有些海域几年才开渔一次,开渔几个月就关闭。我们在当地投了设备建了厂,若次年不开渔,投入就可能打水漂。”
即便如此,他对货源仍有明确要求,“产地、品质、价格,必须综合判断。”而判断力,来自多年一线经验与电白商帮的网络优势。“电白人在世界各地扎根,尤其高地街道海外从业者比例全电白最高。同行介绍、老乡牵线,加上网络营销推广,全球货源都能在电白汇总。”
进口后的海参,大多以“初级农产品销售+预包装”模式流向市场,通过先卖给本地批发商,再由他们辐射全国二级三级市场。“电白有个圈内市场,大家每天交流行情,客户会问‘最近收了什么货’,我们也会打听‘哪个品种好卖’。”他坦言,目前尽管电白区已成为国内进口海参的重要产区,自己更要守住品质底线,站稳市场。
近年来,他积极拓展餐饮市场,全力发展泡发加工业务,建立标准化生产线,使用纯净水进行泡发。“每个品种的泡发率其实有大概标准,但我们仍要靠老师傅的手感。”这些师傅多是电白本地人,凭借四十年产业积淀的“传帮带”,手工完成对每一条海参的精细处理。上千平方米的泡发工厂里,师傅们按标准工序操作。“广东市场喜欢高质量海参煲汤,外省客户可能希望泡发得更大些,适配蒸、淋汁等做法。”他根据不一样的地区的烹饪习惯调整工艺,“客户要什么菜式,我们就提供对应的泡发方案,把生意做细做活。”
2023年,陈观兴当选电白区海产品干果商会新一任会长。这个2011年成立、将“海产品”与“干果”结合的商会,其历史渊源正是同一批电白商人先后开拓这两大行业的结果。“干果市场这几年被资本更雄厚的品牌取代,电白份额流失严重。我们一定要守牢海产品这个大本营,还要补上宣传和市场短板。”他清醒指出,目前电白虽掌握核心资源,却缺乏专业市场与品牌影响力。“大家都知道买海产品要去广州一德路,但很多人不知道,那里的货大部分来自电白。”
上任后,他带领商会“内外兼修”。对内,加强同行团结,通过定期开会交流行情,规范行业秩序;对外,积极对接更高平台,申请加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成为海参分会、鱼胶产业分会副会长单位;联合广州市海味干果行业商会、汕头市鱼胶协会、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单位持续为行业发声,推动鱼胶进口利好政策落地;带领会员赴广州、香港、山东等地参会交流,把电白海产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他还透露,正在对接粤西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希望打造一个集中化的“粤西海产品干货交易市场”,巩固现有资源优势,吸引年轻人回流。
同时,推动商会“以责兴业”。众多成员兼任茂名市博爱公益协会、电白区蓝天志愿者协会的职务,热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教育事业、绿美电白、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出钱出力,赞助山海社区小学的教育基金。同时还积极做出响应参与电白区委、区政府号召,投身参与“粤桂协作-结对帮扶金秀县罗乡乡龙坪村”工作,慰问老人儿童、改善集体经济厂房、捐资助建村卫生院、采购当地农产品当年会手信……对此,陈观兴诚恳道:“做公益也是做口碑,让社会看到电白商人的担当。”商会创会会长陈道遵评价他:“上任后,他接入了国家级资源,和各地商会新一代打得火热,没辜负大家的信任。”
多措并举下,新一代血液不断回流,商会现拥有260余家企业会员,持续壮大,凝聚力日益增强。
面对未来,陈观兴并不轻松。“进口海参的价格上的优势正在减弱,我们一定要不断调整。”他指出,国内养殖海参规模扩大、国外资源慢慢地减少……挑战接踵而至。
如何应对?他直言“这并不是特别容易”。行业整体亟待拓展市场、加强宣传。“海参不像家常菜,很多人吃了也未必认识。”目前,行业正逐步向“两头”延伸,一方面深耕泡发、佛跳墙、预制菜、海参制药等深加工产品;另一方面则积极拥抱电商,创新销售方式。“不少电白人用方言直播,带火某一个品种,这些都值得我借鉴。”陈观兴说。
他越发坚持“客户导向”思维,强调理解客户的使用场景才能做出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在产品创新上,他期待更多探索,包括开发新吃法,如为爆炒品种设计新菜;与餐饮店合作,从泡发待采转为按需定制……“说到底,是站在客户立场倒推开发,为他们想细想远。”
从童年海腥味的熏陶,到全球海域的跋涉,陈观兴与海参的故事,早已融入电白海洋经济的血脉。他这代电白人,既承载着父辈“出海谋生”的艰辛记忆,又带着新一代的视野与魄力,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找平衡。陈观兴的经历,是电白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更是一代商人从粗放经营走向精细运营、从资源依赖转向市场驱动的转型见证。